理论简介
    “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
    通过前面发音原理的介绍,我们知道人体唯一的发音器官是声带。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声的音
响、音高和音色。而声带的振动频率取决于呼出气息的多寡快慢,这就意味着教师口语表达中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科学发声训练的根本。
    生活中常见的呼吸方式有三种:
    1.胸式呼吸,又称浅呼吸。主要是靠提起胸肋骨扩大胸腔的水平尺度来吸气。胸式呼吸的吸气量较小,利用这种方式发出来的声音,往往是窄细、轻飘、干瘪的,缺乏弹性。由于吸气时的抬肩动作,还容易造成颈部的紧张,使喉头负担过重,用声不能持久,无法满足教师长时间连续发声的需要。
    2.腹式呼吸,又称深呼吸。主要是靠下降横膈肌扩大胸腔的垂直尺度来吸气。这种呼吸方式吸气量较大、较深。但由于吸气时腹部放松外突,使腹肌在发声时用不上劲,容易造成声音闷暗,也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3.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多见于女性,腹式呼吸多见于男性。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这两种呼吸方式是可以适应发声需要的。但在口语表达艺术如教师口语中,这
两种呼吸方式还都不足以支撑发声的需要。而胸腹式呼吸既吸取了胸式呼吸时胸腔前后左右的扩张,又利用了腹式呼吸时横膈肌下降扩大的胸腔上下径,更重要的是加强了
小腹的控制力量,从而调整气息的强弱缓急。这样一来,既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吸气量增大;又由于建立了胸、膈、腹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呼气的力量,使声音发出来坚实、响亮,形成多种音色变化的基础。因此胸腹式呼吸更适应教师口语的发声需要。
    生活中,有的人讲话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通,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科学的用气发声方法就是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也是常保嗓音青春,打造一副“金嗓子”的秘诀所在。
 
技能训练
 
ー、用气发声一一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之吸气训练
    【训练目标】
    深吸气,气沉丹田,蓄气量大
    【训练要领】
    1.扩展两助:双肩放松,双臂可以自由活动,从容地扩展两肋,增大胸腔的前后左右径,增大气息容量。
    2.吸气要深:要有吸向肺底的感觉,此时横隔肌下降,胸腔容量增大。
    3.小腹内收:吸气的同时,腹部肌肉应向小度的中心位置(丹田)收缩。气息集中于丹田,就是用小度的收缩感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
    以上所述,是吸气动作的分解,实际上它们在吸气过程中应同时进行,获取吸气的综合感受。小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胞、腰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训练方法】
    1.站立式:全身放松,作深呼吸。体会两肋扩展、横隔下降及小腹内收的感觉。
    2.坐式:坐在椅子的前端,上身略向前倾,小腹稍作内收,吸入气息,体会两肋展开的过程。
    3.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4.拍重物:意念上准备拍起一件重物,先要深吸一口气,然后感足一股劲。这时度部会产生与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中吸气最后一刻相同的感觉。
    5.半打哈欠:不张大嘴地打哈欠,进气最后一刻的感觉同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中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似。
 
二、用气发声一一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之呼气训练
    【训练目标】
    有控制地均匀平稳地呼气。
    【训练要领】
    1.呼气要平稳:呼气时要将体内的气流拉住,均匀平稳地呼出,并能根据感情的变化,自如地变换呼气状态。
    2.呼气要有控制:呼气时,呼气肌肉群体工作的同时,吸气肌肉群体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工作,利用腹肌向丹田收缩的力量控制住气流。这样,呼气オ能持久。
    3.呼气要有变化:随着表达内容的不同和感情的差异,调节呼气的强弱、快慢。
    另外,有时气已呼完,但还要继续说话,容易出现句尾干涩或声嘶力竭的现象,这就需要学会在说话过程中补气。气息补得及时,才会用得从容,才能持久地发挥气息的动力作用。
    【训练方法】
    1.模拟练习:模拟生活中的収息一一“唉”,吆喝牲口的声音一一“吁”,大笑声一一“哈哈哈”。
    2.吹灰尘:假装吹掉桌上的灰尘,或者撮起双唇吹响空瓶。需要注意的是:喉部要放松,让气息缓慢而均匀地流出,尽力拉长呼气时间,达到30秒左右为宜。
    3.轻吹蜡烛:点着蜡烛后,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火焰轻轻吹去,不要将火焰吹灭,气要轻而匀,使火焰向外方倾斜,并努力用自己的气使它保持住倾斜状态。这是检验出气量是否均匀的一个好方法。
    4.发延长的“咝”音:深吸一口气后,咬住牙,从牙缝中发出“一一”声,吸一口气能够呼出30-40秒为好。发出的声音可检验呼出的气流控制得是否匀量匀速。
 
三、用气发声一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之综合训练
    【训练目标】
学会将吸气与呼气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用,掌握控制呼吸的能力。
    【训练要领】
综合运用两肋开、横膈降、小腹自然内收等呼吸要领。
    【训练方法】
    1.选些短小、平和、舒缓、轻快的诗词作为练习材料。如: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读第一遍时,一口气读一小句,分四次读完;读第二遍时,一口气读两小句,分两次读完;读第三遍时,一口气读完。要读得平衡、舒缓,以不断提高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2选择内容较复杂的长句进行练习。如
 
竞选州长(节选)
    那次做伪证的意图是要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那是他们失去亲人之后的凄凉生活中唯一的依靠和唯一的生活来源。
 
    两个长句,读之前吸气量要大,读时要控制好气息,气要“拉住”,不能随意顿歇和补气,否则就会破坏语意。
 
训练材料
阿凡提
阿凡提,骑毛驴,手里拿着一条鱼。毛驴走路急,掉了手中的鱼。阿凡提,下毛驴,下了毛驴去拾鱼。弯腰去拾鱼,拾鱼跑了驴。阿凡提,心里急。拾起鱼,追毛驴。追上
毛驴骑毛驴,骑上毛驴手提鱼。
 
报菜名
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小肚儿、凉肉、香肠、什锦酥盘儿、重鸡、白肚儿、清蒸八宝鸭、江米酿鸭子、罐儿闷鸡、罐儿闷鸭山鸡、兔脯、、银鱼、清蒸哈什蚂、烩鸭丝儿、烩鸭腰儿、烩鸭条儿、清拌鸭丝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腐鲶鱼、锅烧鲤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面鱼、软炸虾腰、软炸鸡、炸白虾、炝青虾、炸面鱼、炝竹笋、汆银鱼、溜黄莱、笑蓉燕茱、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银丝儿、烩海参、烩鸽蛋、炒蹄筋儿、蒸南瓜、釀冬瓜、丝瓜、酿倭瓜、鸡掌、焖鸭掌、溜鲜蘑、
鱼肚、鱼骨、醋溜鱼片、三鲜木汤、红丸子、白丸子、苏造九子、南煎九子、干炸九子、三鲜九子、四喜九子、葱花九子、豆腐丸子、一品肉、马牙肉、红焖肉、白片肉、樱桃肉、米粉肉、坛子肉、她肉、大肉、松肉、烤肉、营肉、营腐肉、烧羊肉、烤羊肉、测羊肉、五香羊肉、煨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清炒三样儿、白煨杂碎儿、三鲜鱼翅、粟子鸡、红烧活鲤鱼、板鸭、童子鸡
 
报花名
    我的邻居张伯伯是位老花匠,昨天他带我到他的花圆去参观。一走进那花圆,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真是沁人心牌,令人心醉。那五颜六色的花草多美呀,我都不知
道该去欣赏哪一种才好。它们有的花朵盛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果实累累,有的却是枝繁叶茂等待来春重新开放。这里有:
红牡丹、白牡丹、粉红牡丹、芍药、致瑰、蔷薇、朱權、米兰、晏花、櫻花、桂花、茶花、金银花、金美蓉、金鸟花、月光花、鸡冠花、凤仙花、壮鹏花、喇叭花、玉镨花、玉兰花、玉蝉花、燕子花、蝴蝶花、天女花、八仙花、海橐花、海桐花、腊梅花、石花、石楠花、石葛蒲、十样锦、夹竹桃、美人蕉、美人櫻、虞美人、洋绣球、晚香玉、百里香、满天星、一品红、千日红、月月红、满堂红、紫丁香、紫策莉、紫罗兰、紫藤萝、水浮莲、子午莲、葛蒲莲、并蒂莲、西番莲、半支莲、半边莲、仙人掌、仙人鞭、仙人球、仙客来、春兰、忠兰、剑兰、球兰、君子兰、一叶兰、夏菊、翠菊、洋菊、墨菊、藤菊、千日菊、佛头菊、全鸡菊、延命菊、万寿菊…
    唉呀!天哪!数也数不尽,看也看不完。我在这美丽的花国里,简直忘记了现在是夏天、秋天、冬天还是春天,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花都在我的眼前出现了。
 
技能检测
用力吸进一口气,反复读一段绕口令,检测一口气能读几句,比较训练前后的不同。
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检测气息。如:
 
数枣儿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車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率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数葫芦
南国一堆葫芦,结得喃里嘟噜,甜葫芦,苦葫芦,红葫芦,绿蒴芦,好汉说不出三十个
葫芦。一个葫芦,两个葫芦,三个葫芦,四个葫芦……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对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和葫芦。
    用吹纸片的方式检测气息:深吸一口气,吹气时使小纸片儿紧贴墙面不掉下来,保持时间越长,气息越足。 
 
文章内容节选自《教师口语》,主编张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